Thursday, May 17, 2007

由哥舒翰想起 - 王三非

看了"姊妹遊江南"裏三國戰船,不由的思古幽情起來,想貼上一篇去年年初的舊作<由哥舒翰想起>。其中的作者 - 王三非是我當時突發奇想的筆名。該筆名全由八卦排出來的:"王"字是三個坤卦;"三"字是三個乾卦;再來的"非"字又是三個乾卦。於是,"王三非"變成了"女男女"了。

諾,以下就是本文了:

由哥舒翰想起 - 王三非

南加州瑞聲合唱團今(2006)年公演的曲目中有一首“漁陽鼙鼓動地來”,其中有那麽一句:“驚震哥舒翰,舉手破潼關”。令人不由自主地遙想起那風華絕代、絢麗王朝的盛唐氣象,以及明皇、貴妃傳頌千年的哀怨情史;以及天寶以後動搖大唐錦繡江山年代的幾位著名傭兵番將,如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等人。

先說哥舒翰。哥舒翰(?~757),唐安西(今新疆)人,突厥族(屬蒙古人種)。西北民歌有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可見他確是有唐一朝赫赫有名的戰將。哥舒翰屬突厥首領哥舒部落的後裔,以部落為姓,世居安西。其父哥舒道元家產殷富,因此哥舒翰少年時期便“倜儻任俠”、義氣重諾、酣飲賭博。一直任性到了四十嵗,才因靠山老爸過世而“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因自少生於邊陲,加之勇武善闘,且又著實落落大方,待人疏財重義,極受兵士擁載。後征討吐蕃纍計戰功,終獲授隴西節度使,繼續在邊境抗禦吐蕃,常讓犯邊的吐蕃部隊“匹馬不還”。其殺敵神勇之模樣有如下的描述:哥舒翰打仗時善使長槍,在敵陣中,每次追及敵將,輒將大槍搭在敵方肩上,然後大喝一聲,待敵將驚嚇囘顧之際,立即掉轉槍頭,直刺入喉,往往將對方挑起三五尺高才扔於馬下。再由其隨軍少年家奴名叫左軍者下馬斬落對方首級報功邀賞。

安祿山造反之際,哥舒翰正在家養病。話説哥舒翰原本是紈絝子弟,縱情聲色久矣。功成名就後,有次在洗蒸氣浴時腦溢血倒地不起,經急救後竟奇跡般漸次復原。這乃是“因入京,廢疾於家”的出處。安祿山造反之初,朝廷以敗退之罪殺高仙芝、封常青兩員大將。陣前無可用之將,只得啓用在家養病的哥舒翰。哥舒翰確實是將帥之材。他認爲,安造反,其所率皆是番將胡兵,無法持久用兵。如果在扼長安門戶的潼關堅城固守,安祿山軍團必將師老兵乏而離心渙散,屆時便可乘勢出擊,以解京城之圍、中興唐室。可惜事與願違,哥舒翰接替高仙芝守潼關要塞,受宰相楊國忠猜忌,被迫開關出戰。至於哥舒翰被逼反攻後的結果,史書上有兩種寫法:一是,一出戰便給銳氣旺盛的叛軍剿滅,要衝潼關失守,哥舒翰戰死;一是,兵敗被俘,降安祿山集團,後仍被叛軍所殺。此役也,長安不能守,於是纔有唐明皇倉促擕帶楊貴妃西出四川,而鋪下白居易的長恨歌巨著。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的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赐姓“安”。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人的外籍兵團,但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史稱安史之乱(755-763)。這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新、舊唐書》都將安祿山紀錄為安息人。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中由榮新江教授所著的《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一書,才將安祿山還原為粟特人。粟特人(Sogdian)屬東伊朗人的一支。在古波斯時期,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其首府為撒馬爾干(Samarkand)。粟特人歷史上從未建立過統一的國家,一直附於鄰近的大國,因此他們所使用不同的文字來拼寫自己的語言。於是,不同宗教的粟特人使用不同的粟特語方言。粟特内部宗教派別衆多,但大多數粟特人信奉祆教。中國史書正式有記載這個胡族的是在東漢時期。但是他們被稱爲粟戈,南北朝時期,史書才稱他們為粟特,大概是音譯自他們自稱爲Sogd吧?由於綠洲生活的特色,粟特人自古以來便是營商能手,是為胡商。至少從東漢起,他們就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從事絲綢的中轉貿易。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絲綢之路的沿綫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許多移民城市。《大唐西域記》記載有粟特人貪財、父子計利。粟特人口幾乎有半數人從事商業活動。到了隋唐時期,粟特人的足跡更遍佈中國北方。連長安、洛陽都有他們的行蹤。

1999年7月的某一天,在山西太原市城郊某地,中國考古人員意外挖掘到一口古墓葬,是為“虞弘墓”。方形石槨出土時,其漢白玉石壁上的石雕人物、景象全非常見的中原模樣。人物是全是高鼻深目、髮型奇特、服飾怪異、圓領窄袖。這口深埋黃土高原地下1,400年之久的墳主人顯然並非中原人士?幸虧墓的底層埋有一方漢字的墓誌,才揭開了神秘面紗。墓主人原來是屬粟特人的虞弘。由於他的墓葬屬於歇山頂的形制,必屬貴人階級。虞弘當時的職能特殊,稱謂係蕯保府首領,所以死後才能享有歇山頂形制的墓葬。“蕯保”一詞是由粟特文Srtpw(全為子音)音譯成漢字,意即商隊首領的意思。隋唐時期這個職位往往是由一些粟特的商業貴族來擔任的。以現代的行政意義來説,蕯保一職就是“民族事務官”嘛,任命來管理胡人聚落的自治事務。到了南北朝的北齊末年,中國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想要逐漸地控制這些聚落,仍然得承認這種自治心態,於是等於將蕯保命為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一項官職。薩保這個官名大概是中國官制裏,唯一一個由外國人來擔任的官職吧。

粟特人在中國的史書裏被歸入一些西域的城邦國家,它有康國、安國、東曹國、西曹國、曹國、米國、何國、史國和石國;而粟特人久居中國後,所採用的中國姓氏則有康、安、曹、米、何、史、石等姓氏。

按元、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所述,安祿山原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帳下任稗將。曾帶兵征討奚契丹敗仗,論罪當斬。但張守珪愛其驍勇善戰,於是送京候判。進京後,安祿山善於應旨,頗爲玄宗所喜歡,於是將安祿山留作殿前白衣將領。後又因楊貴妃欣賞安祿山善於跳胡旋舞,唐明皇遂將安祿山封為貴妃義子。並加封平章政事而留在宮中。後因楊國忠、張九齡等人屢次進諫,始使安祿山離開朝廷,出任范陽節度使。

《梧桐雨》這部劇作裏,提到了楊貴妃跟安祿山之間這個“母子”緣既然是結在楊、安兩人均善於跳“胡旋舞”的事實上,那麽我們順便瞭解一下什麽是胡旋舞。唐朝的樂舞,在經過漢朝百戲在舞蹈技巧上的飛躍,以及南北朝漢、胡樂舞交匯的推動下,達到了更趨成熟的新境界。盛唐時,中國的舞蹈藝術發展達到了一大勝觀。舞蹈種類約有五類:(1)軟(文)舞多屬漢舞,舞者著大袖衣表現出宛舞舒展的舞姿,包括綠腰(六么)、霓裳羽衣舞、驚鴻舞、淩波舞;(2)健(武)舞多屬胡舞,舞者著窄袖或束袖胡服,包括胡旋舞、胡騰舞、拓枝舞、渾脫舞;(3)宮宴舞即太常寺所管轄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4)四方樂舞,以及(5)劍器舞。

至於什麽是胡旋舞和胡騰舞。現在還能看到的,大概是在俄羅斯人以及卡薩克人的舞蹈裏去尋覓。胡騰舞大抵是由男舞者擔綱,舞者採蹲坐姿勢,雙腿按節奏交互踢出。中國有關文獻上提到的胡旋舞就有:《白居易傳》曰:“天寶末,康居國獻胡旋女。”《唐.樂志》曰:“康居國樂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府雜錄》曰:“胡旋舞,居一小圓球子上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

本文截稿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唐的劍器舞。劍舞係由民間武術逐漸發展而成。一般為女子戎裝獨舞,也有軍士集體群舞。衆所周知的相關劍舞故事就有:春秋時代,子路就著戎裝在孔子面前舞劍;楚漢相爭時,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所舞者即劍舞也;晉代劉琨與祖逖的“聞雞起舞”,所舞的也就是劍舞。迨至盛唐之時,李白的歌詩,斐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並稱為三絕。其中張旭專擅草書,曾感稱:“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可見,張旭當年的確是“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也。(見《唐國史補》)。以古鋻今,今人林懷民“雲門舞集”的舞作《行草》即是鎔書法與舞蹈兩種藝術於一爐的頂級藝術作品呀。

3 comments:

Ken Chang said...

對不起,前言裏所說的 - 再來的"非"字又是三個乾卦 - 實是"三個坤卦"啦。

二分之一張小姐 said...

咦?? 大大阿Q您也懂"八卦",還能自己取名字,一定也研究過"易經"!
公公從事"堪輿"工作,當然也幫人取名字,命理八卦,風水...等等.我ㄚ,就沒那種慧根,完全不懂.
還好這份工作有"大哥"繼承,助理工作就理所當然,落到"大嫂"身上哩!!
這又是篇"大"作,我分了2次認真看完,講的是"歷史故事",向來我對歷史最沒輒的了,若是我家的1/2張先生來看,該會有"落落長"的comment.....

淑貞 said...

大大阿Q,您實在超厲害。前有太極、後有歷史--允文允武,語文能力更不遑多讓。
記得您回台時,跟您聊"易中天--品三國",聽您一番見解,現才驚見您老應更勝他一籌,只是他登上舞台罷!
有回帶"東東"上嫁公家,嫁公問東東學校成績如何?我回答不錯,在班上算頂尖,平時也喜閱讀。嫁公很高興,直說,絕對會不錯,應該會像到大Q公,遺傳到基因。接觸越多,才體會到阿Z們講起大哥時,那種崇拜的眼神!
大阿Q有空多PO些您老的大作,讓晚輩可以精進些!
好久沒有Bruce & eddie的消息,應該考完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