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剛好是清明節(4/4)
往年我一直以為--清明節--就是4/5,是固定的。 (4/4則是兒童節)
到一兩年前映禎唸書跟我提到清明節並不一定是4/5,而是--春分--後15天 。所以 今年是四月四日
本週映禎的功課之一 :何謂清明節?
一. 清明節的由來: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在《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正因為如此,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聯繫上來看,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從區別上看,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但是,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目的呢?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二. 清明節的習俗:
1. 掛紙 2. 培墓 3. 踏青(起源於唐代) 4. 盪秋千(鞦韆) 5. 鬥雞 6. 插柳 7. 賜火 8. 拔河
-------------------------------------------------------------------------------------------------
基本上,關於習俗部分我只聽過--掛紙、培墓 這兩項。
掛紙~就是我家裡常講的客語,其實我也一直都沒問到底是啥意思,又該如何書寫? 我還以為"瓜子"呢!! 哈~哈~哈~ 這倒是去年才知道這樣書寫,也知道就是在墓碑上放上長條形的"金紙",並用小石頭壓著,但還不知代表著甚麼? 倒是小阿Z寄了封"客家人掛紙的由來"的信件方明瞭。
培墓~則是一般台語人講的,這是今天才知道。原本準備明天去問公公的...
而國語人則是講:掃墓
上周末聽我媽咪說 秋男阿Q 為了清明節也做了一番功課! 我今天則是因為BB禎作功課而將由來及習俗稍稍了解了一下。 ~^^~
有興趣可以連結去稍稍看一下
Friday, April 03,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喔!原來如此!這是第一次真的完整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及其習俗。
請問,有誰知道清明節為何要吃春捲?好像這又是另番故事。
另外想藉此謝謝秋男哥今年清明掃墓時接送家父與志華,也感謝美妹姐的自養雞隻招待與"等路"給家母,謝謝你們!
清明節吃春捲的由來可追溯到春秋時代,傳說當時的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因而拒絕晉文公的封祿,於是帶著母親到山洞躲藏。晉文公發現之後,並聽從旁人建議放火燒山,他深信介子推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洞。沒想到介子推並沒逃出山洞,寧死不屈。晉文公悔不當初,並下令全國在這一天〈清明節〉禁止生火,訂定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所以,古時候的人在清明節這一天,通常會把涼掉的蔬菜包在麵皮裡,這就是清明節吃春捲的由來。
資料參考:yahoo 知識+
映禎
原來如此,謝謝映禎!
小姨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