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終於完成吳哥行的相片說明,感謝蘭如適時在我的picasa相簿幫忙註明幾個小廟小景的名稱,縮短了我瞪著照片躊躅回想的時間。4/8景點最多,是我最覺疲累的一天,下午參觀兩個小寺,只佇足於寺前,照片又多是子釗拍的,讓我更是分不清啥是啥。
即便列為世界遺產,吳哥窟既有建築之美,亦有雕刻之極品,然酷熱黏濕的氣候讓藝術之旅大打折扣,再多呆幾天,恐會中暑虛脫,平添遺憾!
是值得一遊!然不同於對義大利古教堂的讚嘆,對吳哥一片遼闊的“廢墟”卻多了一份唏噓與悸動。曾經的興盛與文明,不堪他國陸續的侵占與統治,虛耗的五十年內戰讓文明不再存續,建設停滯,百姓生活困頓。小販、乞討者、兒童、地雷受害者,男男女女面目黧黑、瘦削、衣衫襤褸,卑微地乞求著一點施捨,為恐引來更多乞求者,只好無情搖頭不理,其實心裡卻滿是自責啊!阿君感嘆平平是人,為何他們需過如此生活?人,生而不平等啊!
此行印象較深者有巴揚寺(巴戎廟)龐大佛頭的微笑高棉、石雕如木雕、織錦的粉紅女王宮(斑蒂斯蕾),以及大樹枝幹與廟寺石塊交纏依附的塔普倫寺,餘皆大同小異。尤其塔普倫寺的奇特巨樹如蛇攀附,崩裂佛頭、神雕、寺牆、廟頂,有如鬼魅纏身,氛圍詭異,難怪”古墓奇兵”電影取其景。
吳哥古蹟圍牆經歲月洗禮日益崩塌,多處暫時以木架支撐,並由外國(如日本、法國,甚至聯合國教科文教單位)協助整修維護,柬埔寨貧窮可見。
柬埔寨每座古蹟中都有石獅子在守護著,這和台灣的寺廟頗為雷同,只是當地的石獅比較寫意,而台灣的石獅子則較寫實。
柬埔寨落後,暹粒省(吳哥窟所在)僅有一條在當地算是相當好相當大的觀光柏油路,餘為崎嶇不平的黃土小道,隨車漫天黃塵飛揚,當地也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因此當雨季來臨時,整個馬路有可能都是淹水泥濘的狀態。道路兩旁種的是當地的棕櫚樹,也稱棕糖樹,可以說是當地特有樹種,其花、樹幹、果實、葉子都有其功用。
4/11回到台灣頓覺清新,眼睛所及是現代化的,比起柬埔寨,太陽算什麼?有柏油路就好,坑疤無妨,對台灣,感覺是更加珍惜了!
也候同行的蘭如po文, 分享相片.
補註:
吳哥古跡(Angkor)位於柬埔寨北部的暹粒省,距首都金邊約240公里,建於西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吳哥古跡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裡,是高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西元875-1230年)所遺留下來的不朽建築群,其中小吳哥(Angkor Wat)列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吳哥曾先後兩次於1177年遭佔婆人侵入劫掠,及1431年遭暹羅軍隊入侵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據說由法國探險家Henri Mouhot發現,而中國元朝使節團領袖周達觀留下的一本詳盡[真臘風土記]幾乎是唯一的一本對強盛時代吳哥王朝之忠實紀錄史料,也是後世探險家尋索吳哥古文明的重要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