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三、四年前的一篇游戏文章,同时也是我不务正业的心得。希望能抛砖引玉。
张 康男 注
東施叟行拳拾得
我一不姓東;二不姓施。我乃張康男也。
人云:東施效顰。蓋西施是一專業美女也,而東施(如有其人)充其量也只是業餘美人一個。
茲破題如次:我張某人年過耳順,是為叟;張某練拳,從來都很散漫又業餘,是為東施;除了踢過跆拳外,一向練的是沒有競技的武道,是為行拳;我從不拾遺,不撿人家丟掉的破爛,專撿人家私藏的寶貝。因此,方成“東施叟行拳拾得”一文。
言歸正傳。話説張某念初中開學第一天,因緣際會開始迷武俠小説(小學高年級時則迷古典章回小説,因爲擅長“講傳仔”的祖父業已往生)。也因此看出了大近視眼。這種obsession只有在大專聯考前一年,始熱情稍戢。可是給武俠小説大家養成的浪漫之情,到了大學可又無處宣洩。於是,盍不練武乎?可又顧此失彼一再蹉跎了四年。
服役時配屬海防部隊(隸屬警總警備總隊),軍旅期間“英英美代子”,遂跟軍中一位廣東潮州籍的士官長學楊氏108式太極拳。依樣畫葫蘆,跟著摸索,沒有fascination,遂無心得。
退伍後,在萬華基督教青年會館隨鄺允征大師重新學楊氏108式。雖忝入大師門下,但未嘗登堂入室。鄺師後獲非洲象牙海岸當時總統Félix Houphouët-Boigny(1960-1993在任)禮聘為其養生顧問兼貼身侍衛;鄺為廣東中山人,時任台電工程師,出身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碩士。曾以閉氣五分鐘得盛名。
1992年張某返台待業,準備前往大馬沙巴管理一家族事業。無意中逛到高雄市中正技擊館,偶遇有人練鄭子楊氏37式太極拳。才知高雄鄭子太極拳為鄭曼青教授四大徒弟之一—鞠鴻賓先生所傳。領教之餘,鼓起餘勇再嚐太極。後旅次大馬沙巴州的亞庇(Kota Kinabalu)兩年,常年居停旅館。無聊之餘,遂練就了“左右太極”(自封)。著意將鄭子太極37式從左邊行起,再行右邊,兩趟來回,不知不覺一口氣將37式演練了四遍,用時近一小時。挺好玩的。但總覺得仍還是將太極拳囫圇吞而已,無法細品其中奧秘。但是,在高雄的太極機遇使我了解所謂的“提肛”:原來是故意中斷小解時,會陰四周所使出的力道也。而非是用力挾緊兩股肌肉。提肛、提肛,原來就是Kegel Exercise也。這是Dr. Arnold Kegel於1936年在洛杉磯首倡,以減輕婦女失禁問題的醫療手段,故以名之。
1999年姑且再探太極,遂在南加州Cypress投呂景海師門下再習鄭子楊氏太極37式,凡三年有餘。期間並透過呂師在Cerritos得以景識並私淑出身嘉義如魚拳社的李金宗老師,爰以得識太極鑽地生根之大法,如“行功”、“熊經”、“提手”、“撞牆”、“起穿落翻”等基本功。從此,才真正開始得窺太極奧妙之豹斑。至此也才真正體會到西諺所云:“有苦斯有甜 (No pain, no gain)”,以及梁棟材大師(詳下)告誡其徒弟所曰:“氣不沉、功不成 ( No burn, no earn)”。後來,呂師幾乎全心提倡暨傳授Holistic Self-Healing之道,因此乘手術摘除患癌的攝護腺之後,不再師事任何太極拳名師。
軍旅中,曾自學瑜珈。靠的就是一本家四叔肇桂先生所贈的日文書。我真的是依樣畫葫蘆,學得挺有模有樣。退伍返臺北,帶藝投師國代(為醫藥團體選出)華淑君醫師,由其斧正,確實獲益匪淺。且曾短期忝任其助教。時華師的清晨道場設在新生南路三段台大校總區的游泳館前空地,並在羅斯福路二段上另有一晚間瑜珈道場。1973年並蒙華師介紹往謁其在Montreal近郊主持某一瑜珈學院的其印籍師尊。瑜珈此後成爲我多年練功(Workout)的主要項目。
1969年偶在臺北體育場觀賞Martial Arts Expo時,終得見早年在Asia Magazine裡驚鴻一瞥的合氣道(Aikido),如獲至寶。蓋當年頗有意學柔道,但又顧忌不再年輕。於是報名師從李清楠六段師範(時擔任臺灣警察專校的武術總教練,目前柔道八段師範、合氣道七段師範)。李師為1959年第三屆(東京)亞運柔道金牌得主。他率先引介合氣道到臺灣。他先訓練班底主要為柔道有段者(Yodansha)的第一期合氣道學員。種子助教出師後,始於1969年在臺北對外公開傳授該項戰後新興的武術。不才越三年始獲授初段黑帶,並兼合氣道理事會國際事務組長。李師曾於2002年在東京世界合氣道大會上發表其新硏發的“合氣道球體入身旋轉術”,該技術即是將太極拳中圈及球的運轉融入合氣道的技法中。
攝護腺摘除後,為維持某種運動量,在2004年元月份再拜師日裔中山森奧師範代(James Moritaka Nakayama, Shihandai)及英籍女先生Christine Dyer, Sensei,於Buena Park的忠心合氣道場從頭由白帶重習合氣道。不再重拾曾獲個人較高段的劍道,乃因劍道裝備在美國的確是所費不貲,將無端增加負擔也。
當年修習合氣道不久,瞎貓踫到死老鼠又因緣兼習跆拳。概合氣道館為維持正常業務,也同時禮聘韓國名教練洪性仁、盧孝勇在同一道場設館傳授跆拳道,只是將時間錯開。諸勇並進,加習跆拳,約兩年獲頒一段黑帶。兩位跆拳老師當時有三位四段者助理教練,他們是朴富光、姜種吉和姜益茂等先輩。
1974年由Montreal返台,家内(林小慧)時任職中央社晚班,遂得空師事謝德仁醫學博士(PhD. M.D.)醫師八段師範在寧波西街“修道館”習劍道。勤習八年後,於1982年來美長居前夕獲資格得考三段黑帶,後因趕辦出國移民諸多手續,終未應考。期間,並曾任職劍道理事會國際事務組長。
1992年初,師從Rudolph Gongzalez,由其啓蒙學習高爾夫球入門,1993、94復從高雄江文進老師,1998在La Mirada再師事Debbie Chang,落力修正多年來仍有缺陷的球技。Debbie為美國LPGA授證的正式教練,善於教球。她及其先生張展男均為老留學生,從他們夫婦處獲益良多,致球藝精進不少。萬流歸宗,高爾夫握桿法簡直和劍道的握劍法殊無二致;其上桿、揮桿時身體重心(Gravity)的陰、陽位移幾與太極、合氣無異。
好了。習過的“十八般武藝”全給您交待了。您大概會問:這些對你有什麽用處呢?All of these, any good for you? 您可把我給逮住了。Huh, your question caught me napping!
好,讓我想想看。
首先,不才學這些玩藝兒,完全沒有“功利”心眼,只是想滿足我對武俠小説的fantasy。“武”字,練了您就會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俠”字,境界畢竟太高,如史記裡“刺客列傳”、“遊俠列傳”所描繪的,難以揣摩。雖然和“俠”字無涉,但如果能夠做到“依馬橫槊又賦詩”,那該有多瀟灑呀!何嘗不可?説白了,就是我心田腦海裡還駐著一位拒絕長大的小頑童呀,他可不願意去學那“萬人敵”呢。
學練瑜珈、氣功、太極、合氣,您最好是生性浪漫點兒。人太理智,學這些玩藝兒,會學不來的。尤其是在太極拳班裡,中途打退堂鼓的多半是不夠浪漫的人。因爲其中的大部分理論是現代科學無法詮釋的。平時工作上大量地講求邏輯,剛好可以在演練這些玩藝兒時盡情釋放,求取生活上的平衡。
瑜珈呼吸法稱爲“完全呼吸法”,結合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法並加以提昇,即全以橫隔膜之升降,盡量擴張、壓縮肺部的空間。人體自然現象—“打哈欠”勘差比擬。另者,呼氣時可行“OM”大法,即緩慢、均勻、細長地呼氣,其前半開口圓唇唱出“O”聲;後半閉口合唇發出“M”聲,“M”時,牙齒是否咬合,對“M”聲震動頭殼的程度亦有不同感應。但太極呼吸則強調“帶脈呼吸法”。帶脈呼吸也者,概與瑜珈完全呼吸法略有不同:緩慢、均勻吸氣時突漲腰身(當然連同腹部),使其鼓漲如一圍救生圈。呼氣時,僅需降心窩(這不就是“含胸拔背”了嗎,只是以含胸來引領拔背,但反之則不然)。而且,帶脈呼吸運動圓融後則可以引動“腸鳴”。於是乎,需要深呼吸時,我就實行瑜珈完全呼吸法;需要發勁時,我便採行帶脈呼吸法。無巧不成書:南加瑞聲合唱團指揮鄭煥璧老師也如此要求團員行帶脈吸氣法發聲。
最得益的是,從呂師處習得“鬆腰”的訣竅。可惜尚未學到教人鬆腰而還能可以一搭手便能“感覺到”學者是否鬆腰的境界。鬆腰之為用大矣哉:它解決了我青壯年時期“腰疼”的老毛病。這種毛病讓我嚐盡陪内人上市場、逛商場的痛楚,更甭說是行山走徑了。我當然明白我Degeneration的毛病並未因鬆腰而治本、僅是治標而已。但鬆腰技法已經讓我感覺行止、坐臥間輕鬆不少。鬆腰也者,尾椎往下滑(但以不上翹為度)以拉平腰椎,並同時放鬆腰椎兩旁的裏脊肉。如此而已。揣摩鬆腰收閭,概可以坐在馬桶圈上進行。因爲尾椎下滑,並不意味身子骨也下降。馬桶圈剛好可又阻擋身子下降,但僅容尾椎下滑以拉平腰椎也。太極行拳時,時時刻刻維持腰椎平直、尾椎下滑,即是以收“收閭”之效也。高爾夫球揮桿前的Set-up,兩膝放鬆(Unlocked)後,也是要求身體後移形成“將坐未坐”的收閭姿勢。因此,如果要求太極行拳時,如同“坐著打拳”實不為過。
再來,就是由呂師處習得他那具創意的“易筋八段錦”。即將易筋經中的“意”融入傳統八段錦裏頭,作爲太極行拳之前的暖身運動。基本上,這是一套“打開肩胛(胛脊)”的運動。太極發勁,輪轉胛脊是其中一大要素,但向為太極學者所忽略。其實這套八段錦可以延伸為“九段錦”。第九段不才姑稱之為“引領墜閭順龍脊”:吸氣,身體前彎如張弓,鬆腰如握弓,首、腳引伸如弓之兩端,呼氣時,墜閭、出胛脊、伸頭領,少許閉氣(但不宜憋氣),吸氣重復之。
但鬆腰後的落跨又是更高一層的境界。落跨於我仍有一段路來走。由鬆腰達到落跨我還在攻關呢!
講求鬆,最高境界為“致柔如嬰兒乎”。請試著抱起一體重略遜於您卅磅的某個人,她如全身放軟,您可能不能將之抱起來,因爲身子一放軟,其重心下放,或隨勢移動;反之,則輕而易舉。如同拎起一袋扎實的麵粉,跟拎起相同重量但裝在較大布袋的麵粉的差異。這是單單練鬆時的終極要求。可是,行拳時周身雖然要鬆、要柔,但隨時仍須意帶“ 掤勁”。並這也就是合氣道裏講究的Unbendable or uncollapsible arm,或李清楠老師所謂的“噴水中的水喉(A hose with running water)。否則只算是“舞藝”而非“武藝”也。“掤”與“繃”和“蹦”“迸”均不同。行拳時身體宜“有一動無有不動”:身體和手、腳不可分而動之,必須一體行動。隨呂師練拳時,他有時會有意無意擋住你的掤、拖住你的捋、掐住你的雲手。如果行拳不帶掤意、身手一體行動,你會被呂師綁手縛腳,動彈不得;或者做捋時,若不帶掤意,您只會將對手捋到自己身上來,而傷了自身。身手一體,這在合氣道的動作裡更是講究。太極拳的訓練如能加上適量Resistance,以培養身手一體的觀念及感覺,應將有所裨益。這種腰、腿、臂聯動的體會在合氣道投者(Nage)和倒者(Uke)之間的制約動作裡表現無遺。合氣道的投者聽勁後,以步伐劃大圈(Footwork)、腰劃中圈(Waist work)、手劃小圈(Hand work),圈圈相套,產生向心力或離心力將倒者摔出並加控制。控制時,腰、手同時劃圓產生力量。其實,這種“有一動無有不動”的理論剛巧和現代的“人體工學(Ergonomics)”不謀而合。
聽勁與推手。學得了“鬆柔”之後,再習“聽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聽勁可由“推手”入門。推手的英文一般譯為“Pushing hand”,我覺得似有不妥。如譯為“Sensing hand”恐更為貼切。蓋“聽”者,非以眼“視”之也,著重在以手來感覺來勁的各種因素而因應之。我一向習慣闔著眼推手。無論是聽還是感覺,不宜事先Program好才發動反應,宜在聽到的刹那或當下即行因應之。推手可以培養手(包括身體的各個部位)的敏感度(Sensitivity)。推手時,不只手在運轉,宜和腰身一起做球體運轉。個人經驗以爲:試著找出對手圓圈運動的圓心,通過其手(即其所形成的圓的邊緣)運勁沿著其手(此處的手即其勁道的媒介(Media))直通其圓心成一直線送出,多半可令其破勢顛簸。其切入點可依勢由前、左、右、甚至上、下各點吐勁而達陣。
蔣維國將軍生前曾應聘擔任臺灣合氣道理事會的顧問。他形容合氣道是一種“武太極”。這種看法無意中和美國武術界對太極拳的看法不謀而合:太極拳現今的練法恐將失去其武道(Budo)的層面。我曾參觀過一次合氣道的教學講習會,講、學員悉為黑帶高手,各種族裔人士皆有。無論亞、洋講、學員演練合氣道時,道場上可以感應到充滿著漩渦狀的氣流。這種現象我從無在太極拳演練場上感覺得到。我想表達的是,設若華人教授太極拳還是墨守陳規、不思創演,太極拳終將成爲武道的木乃伊:幾十年的潛修才培養出少數的大師,從而無法普及太極拳的武術層面。
洋人潛心修煉太極拳者,實令人十分感佩。太極拳大師如鄭曼青教授(Prof. Cheng Man-Ch’ing。強調太極與儒學的關係)、如梁棟材大師(T.T. Liang,2002年羽化時積閠102歲。回歸太極與道教的關係)、如陳至誠(William C.C. Chen)三代太極學者,他們收徒有採“入室制”(Live-in training)。有洋人徒弟如此近身追隨十數年者。他們原本大都有其專業(職業或武術),為執著太極拳,竟有著迷如斯者。搞不好,哪天華人要學太極拳還得向洋人請益呢!哎,“禮失求諸野”。君不見前幾年的世界盃太極拳拳架和推手競賽還常常被日本人奪得冠軍呢!太極拳當武術來鍛煉,大概再也不能依靠各處公園裡的太極“舞”來支撐太極華夏吧。
太極十三勢原為“長拳十三勢”,不外指: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後、左、右、中正。這長拳基本十三勢融入河南陳家溝原有的“炮錘”拳種,再經楊露禪傳到北京後,始由當時從楊學拳的文人命名為“太極拳”。我初習太極階段,總覺得式與式之間似有不太連貫的顛簸滯礙之處。後在呂師指點後,遂瞭解式與式之間可以捋、採、挒等轉接之,於是豁然開通,行拳時遂頗覺順暢矣。
如果我再年輕且願意重新修練太極,或有年輕小伙子願意聽取我的經驗和意見,以便選擇合適的太極拳,我將建議由陳氏入門、而詠春、而吳氏或武氏,並旁涉形意、八卦,然後再習楊氏。如此經過各種剛柔並濟的內家拳術熏陶後,才更能體會太極拳之奧妙。君不見鄭教授門下的大徒弟們,如梁棟材(原習少林、形意、八卦)、如黃性賢(原為白鶴派的縱鶴拳高手)概係帶藝投師者。所有對太極的知識,必需用身和心去體會。能體現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能夠學習並熟練基本規則,才能將知識習成化爲自然的行爲,而無需拘泥形式。如同已逝的武術大家兼電影名星李小龍(Bruce Lee、即李振番)生前所強調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所以,先學“式”,俟得“勢”然後忘“式”可也。這也就是所謂的“One learns in order to forget. This level cannot be reached until you have built a solid foundation.”
以上各節僅為作者行拳有年,拉雜感觸,有請方家審視指點,以免耳順之人污人耳根清靜,則幸甚、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