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蕹菜
蕹菜(學名:Ipomoea aquatica,由其學名得知:它是蕃薯屬的水生植物),在中國南方是極其平凡的蔬菜,別名不少,比如空心菜(福建、廣西、貴州、四川)、蓊菜(福建)、 籐籐菜(江蘇、四川)、以及竹葉菜、通心菜、通菜蓊、無心菜等等。廣東人叫它通菜(tongcoi)、客家人叫甕菜(wengcoi)、閩南人則叫它”蕹菜”(yongcai)。
空心菜的做法有多種;廣東人的日常做法是拿腐乳來炒 (我炒過,但有人不喜歡腐乳的味道而作罷);閩南人用蒜蓉清炒;客家人則炒之以豆豉加小魚乾,都美味無窮。更絕的是湖南人,他們用豆豉、辣椒炒空心菜梗,可以說,”一管”空心菜梗盡顯湘菜風采。這種豆豉辣炒空心菜,我管它叫”兵仔菜”,因為孩童時,老家附近兵營裏部隊的家常便菜也。此間書淩、書達等通通都喜歡吃空心菜,甚至連郭潔雪(Jessica)都會吃它一吃。
古人多喜蕹菜,且有以之入詩者,如明劉崧有詩云:”蕹菜抽青玉,蔥根結水晶。此物江南有,沙場種不成。”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云:”蕹菜春生滿池碧。”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蕹菜”中有一個說法:”時珍曰:蕹與壅同,此菜唯以壅成,故謂之壅(蕹)。”則”蕹”字乃來自與此菜的種植方法,也就是”壅以糞土,即節節生芽。”這是一種說法,刺激是現代的培土法也。
在古代文獻中,”蕹菜”也常作”甕菜”,兩種說法一直並存。清代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卷七”草”部”參差荇菜”引用”張華曰”:”甕菜,蔓生,花白,中空而脆。自番舶以甕盛來,故名。能解野葛毒。”這裡的”甕菜”,從 “蔓生,花白,中空而脆”來看,指的顯然就是”蕹菜 “,特別是”中空而脆”這個特徵,更是”蕹菜”之所又叫”空心菜”的原因。
到了明朝晚期,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和傳說,寫成了《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又把有關”蕹菜”的傳說引入了該小說,並對其來歷和得名原由作了一番改換。小說第九十九回就寫到,在木骨都束國、竹步國等聯合進貢都知其名,”只一菜剖甕而出,內虛,外青蔥,味爽,失其名,元帥命名”甕菜”,至今不絕。”這個”甕菜”,無疑也正是指的”蕹菜”。
蕹菜似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蕹菜性寒味甘,有消暑去熱、涼血止血、利尿解毒,和促進食慾的功效。據《本草綱目》載:蕹菜氣味甘平,無毒解胡蔓草毒,煮食之搗汁和酒服,治難產。蕹菜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維他命A、維他命C含量均比番茄高。蕹菜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有促進腸道蠕動、預防結腸癌的功效。
6/25/2009
Friday, June 26,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5 comments:
我家也愛吃"空心菜"
大都是與"蒜頭"清炒
不過我也常與豆瓣醬一起炒,我跟冠志都愛這麼吃,(這作法常見於~南洋地方)
卻難為禎BABY,因為~辣~
2009.06.29
最近稍忙(夫家姪輩喜事與媽媽微恙就醫),才數天未上張家網就精彩連連,恨不得快速瀏覽一番。
我家空心菜除了清炒蒜頭,也會學學媽媽另一煮法:爆香蒜頭與小魚乾後,熱淋"滾水"馬上是水開狀態,然後置入空心菜,半湯的甕菜就可青青脆脆上桌了。我還從二姐淑香處習得另一煮法:就雞殼稍稍熬煮一下後,加入甕菜調味即可,鮮美極了!
另外,在南洋菜餐廳也有一作法:甕菜拌炒臭臭的魚露,相當下飯!
小阿Z:
煮湯的作法是客家的習慣之一嗎?這種半湯的吃法是我嫁給邦英之後才嚐到的,他也是會爆香蒜頭跟小魚乾,而且他蠻喜歡的!
大阿Q:
好可怕喔!你的文章引經據典,滿腹經典。可不可以教教方法,怎樣可以達到你滿出來的程度(只要半缸即可),回台灣時,可以撥冗授課嗎?我跟東東先報名,尤其是東東。我要怎樣讓他入門"文言文",他目前白話文程度還不錯,教教我方法吧?
柔香:
老妈的“微恙”如何了?发生了什么事呀!
老妈的利用滚水起爆调味料炒空心菜的料理法倒是跟我的做法稍有不同:我是加油爆香佐料加了青菜之后,才淋上冷水,这样才使油料、佐料起爆布满菜叶,使之清翠、油亮。加水(滚水)起爆的做法,唯一的缺点是炉台不易维持清洁。
我的佐料有:蒜容。蒜蓉+小鱼干(虾皮)。蒜蓉+豆豉(甚至再加小鱼干。蒜蓉+鱼露(虾露)。蒜蓉+虾酱(酱或浓缩物)。物繁不及备载。
我在沙巴的亚庇工作时,当地华人餐厅不作兴炒空心菜的。他们嫌空心菜赃、不卫生。追问下才知道:空心菜只长在污水沟里、野生的,没有人培养的。在我们的强求下,他们好不容易才炒了一盘(临时到臭水沟边摘取),吃起来是有点儿恶心。
淑珍:
其实,“天下文章一大抄”,一点也不错。我的PO文,有些也是“抄”来的嘛。
我可以介绍一本适合在网络时代如何阅读的书:《越读者》,作者是:郝明义。等我整理后再容报告。
现代的社会,能够读得了《古文观止》就算不容易的了。要能读得了孔子之前的文献如《诗经》,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可以要求读得通,不必奢望能够执笔写文言文,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嘛。
大阿Q:
您所言甚是!東東學校規定背讀經,這學期背的是論語。他背來十分辛苦。因為他跟我一樣,不懂的東西要硬背下來,腦筋就無法連貫,沒有融會貫通嘛(學校老師是不解釋的喔)。我只好到誠品找書。
我找到一本用作者用漫畫人物去白話解釋論語的書,這下子東東馬上捧書不放,看完後還作memo,到學校還找老師討論,對論語產生了興趣,才不致抱怨連連。
就如您講得,這個時代有這時代的語言,孔老夫子也要能化身,才能交到新朋友吧!
大哥:
媽媽腳丫腫痛兩三天才告訴我,上週五急診(因為不知道要掛哪一科)X光確認骨頭無礙,懷疑痛風(雖然家醫科驗的尿酸未高),暫開三天痛風藥,這週一另看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檢查確認前也無法確定原因,已抽血,下週一心電圖後門診看報告,因為懷疑腎臟或心臟引起腳腫,但媽媽是吃了止痛消炎才不痛的,故有此懷疑,謹慎起見,還是做這些相關檢查,心臟超音波排程至9月18日可真久呢!問題是服藥當中還是時腫時消,不知是否周邊循環不良,交給醫師了,只是辛苦媽媽需來來回回爬那五層樓。
關於空心菜加滾水才置入青菜是半湯狀的作法,熱炒才是爆香佐料放青菜後"淋點兒冷水"。邦英的作法應該就是媽媽那種。
淑貞:
妳是好媽媽,知道給兒子適才教育,並協助引導閱讀,不過如大阿Q所言,讀得懂文言文即可,因此更能博覽古文,文言書寫則已非當下社會所需,倒是英文閱讀能力才是時下必需,地球村的現代,任何行業要深入皆應汲取中外相關資訊,現在的小孩更辛苦了!
除了父母的引導,學校與老師的強迫教學最是置入式了,否則我們哪來接觸文言文的機會?子釗在雄中就是學校規定需閱讀"古文觀止",當然是以"考試"為前提,何嘗不是一種良性的"逼迫"?至少淺嚐知其為何了,考試外就要視興趣囉!
祝東東閱讀愉快!
小阿Z:
價嬤需要照超音波?!這些檢查都是得在長庚做嗎?大醫院都得要排好久呢!! 其實有些時候我真的會懷疑外面的醫院會比較差嗎?(除了,最新的機械設備外,那也不一定會給我們使用ㄌㄟ)
當然,有一定的考量就應該在長庚做啦~
>"< 發一下牢騷,最近又聽到"大醫院"要不得的行為!
當然大醫院也有它的弊端,但是聽醫療儀器廠商說,一般醫院為了省錢,較無預算簽儀器的維修合約,平常的維護工作未做好,則會影響準確度;還有,因為我做過心臟超音波,等候當中看了長庚牆上的說明才知道單單心臟超音波就分好多種,可不是一台一般超音波掃描器就能做的;另外,大醫院不會採用外面的檢驗報告,他們還是會自己做一次,為了病歷的完整性,所以就固定在一家醫院了。其實像價嬤平時的中老年慢性病,本來就不一定要在大醫院看,我有跟價嬤解釋,除了大醫院定期會抽血驗尿等動作,萬一有狀況(畢竟年紀這麼大),大醫院可直接轉其他必要的科別等等。當然感冒等小病狀就外面診所看看即可。
我有考慮過等候心臟超音波的必要性,既然有專科醫師的診斷建言,需要時就乾脆急診方式較快。
據我所知,X總與高X某些弊端在長庚"較"不會發生,義X我就沒經驗了,僅就高雄區域而言。
其實看醫生除了醫術、設備、態度,運氣也很重要的。
順便一提,很多人對常見的高血壓都有所誤解,吃藥降壓就不吃,高了又開始吃藥,血壓高高低低反而對血管不好;另外,多數人也認為血壓藥吃多影響腎臟,殊不知血壓高與血糖高久了原本就對腎臟不好,,甚至後來需洗腎,血壓血糖不控制好,突發急診機率就高,甚或來不及,何況大醫院有定期檢驗追蹤,反正,是否用藥就遵循醫師指示,任何措施也只是"降低"緊急狀況的機率。
說這麼多,無非是希望妳必要時轉告媽媽一些較正確的觀念,由於她有一次忘了回診家醫科,我幫她另掛,所以現在與價媽非同日看診,我就不知道她現在的狀況了,是否有回診追蹤等等。在不知自己身份是否適宜追問,或怕被認為大驚小怪,造成壓力,所以我就作罷了。其實中老年慢性病只要追蹤,很好控制的,至少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機率。這些慢性病平時都沒症狀的。
抱歉!我又雞婆了一堆!
淑贞:
用漫画导读古书,可以找蔡志忠的全集。我是信任蔡志忠的编著。他正是教育虽然只有高中(职)毕业,但他对中国古典的了解远甚于一般的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
他以前(强调以前)每年会花半年时间,在日本苦读所携带的大量古文,消化后后半年就返回台湾专心画漫画,诠释那些经典著作,这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墨子、甚至唐诗四百首等等。
可是,近年来他的漫画似乎有些不够深入:例如他对庄子和禅宗的诠释就不够贴切现代人的平常语言,有点以古文翻译古文之嫌了。
小阿Z说得对,现代的孩子只要“差不多读得懂古文“就可以了。倒是英文(语)更要加强了。至少要做到“读”得通英文文章,不管是平面媒体的、还是网络的。当然,能够流利地听、说、写,更是不错。至于如何学英文,可以就近请教小阿Z了,它是这方面的专家。
大大阿Q
小阿Z:
之前我媽因心臟問題,也在長庚就醫,主治大夫是吳炯仁醫師,酷酷的,但人很好。其實醫師會視其狀況緊急處理。我媽是在定期回診時發現心血管有阻塞,醫師馬上排心臟超音波及顯影,隔二天馬上排刀,所以我想價婆應該不嚴重。不過,她的狀況有點像末稍血管神經,還是應屬於心血管的問題。宜吃清淡,多走動,價婆如走不動就多按摩疏通,可能會舒服一點。也要注意腫痛的地方不要受傷,以免引起其他感染問題。
另外
小阿Z&大阿Q
你倆提得語文問題,我一直想請教你們。我的英文不行,所以這個層面一直無法幫兩個兒子提升。之前東東上"長頸鹿美語"採互動式教學,東東聽力方面很不錯,但他不喜歡背、記單字,碌碌也相同有這個問題。
之前學校的方法皆是背單字、學文法,生活上卻無法應用。
要怎樣才能循序漸進讓小朋友接受、喜愛並游刃有餘於語言的世界呢?教教我吧!讓我也可以一起重新學起,現在是生活在地球村呢!
淑貞:
價嬤的問題交給醫院檢查了。腎臟與心臟造成的腳腫好像不會痛,周邊血管神經引起的痛則會腳溫下降涼涼,甚或紅坩色,故急診醫師才會除了骨頭本身或碰撞原因外,懷疑痛風。現在只好接受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
關於小朋友的英語學習,我也無經驗,因為子釗小時候是拒絕任何課外學習的,只跟同學短期至"科見"混過,根據周遭同學的經驗,我是覺得:對台灣小朋友而言,非英語的生活環境很難學得好英文,所以大概就是扎錢丟到"no chinese"的學習環境,如全能美語或"小紅龍"之類的,全是外教師,不過是否為正統英語系專業教師也要注意,這種敎學機構聽說寒暑假會安排至國外遊學,所以需花很多錢的。另外,有一些從空中美語學得不錯的,也是最省錢的,不過我想這個得有基礎的程度吧?一般兒童美語補習班耗錢卻學皮毛而已,我有朋友,英文so so,也能在這種補習班敎兒童美語,據知一週就是教給小朋友數個單字,進階就數句簡單對話,沒使用機會,過一陣子就忘了,反正沒持續學的話,到國中等於從頭來。其實興趣是動力,我是覺得:若經濟稍可的話(大可的話,當然就丟入no chinese的環境),學個對英語不陌生即可,國高中有基礎了,引導從廣播或電視(好像在公視台)課外學習,這就看父母的能耐了,我在子釗課外學習上就投降到底,怨嘆至今!
其實大大阿Q在英語學習這塊是超有心得的,他自己在台灣時也算是英文翹楚了,不過對於小朋友的英語學習,不知他是否也有建議?
還有,很多人說學習英語的聽與說不用會文法,錯!除非年紀不會太大,直接混在英語環境,否則沒文法基礎如何學得好與正確?只能買買東西的簡單對話吧?據我所知,上了些年紀才依親(兒女)移民的一些人,好像還是沒法"自然"學好英語,尤其大部分仍混在華人社圈的人。
反正語言這種東西,除了努力,還是要興趣與天份呢!若有企圖因素更好。
說了一大堆,大概也沒幫上忙是吧?
千萬別捨本逐末,既然是在台灣,中文還是先學好,一些唸外語學校的學生現在不反過頭來辛苦學中文了嗎?就怕兩頭空啊!
先原谅我使用汉语普通话简体字。因为这样,我的电脑才有可用的汉语标点符号。希望不会造成你阅读的不方便。
除非生涯规划中,准备在10岁之前到非汉语系统地区生活、就业,儿童的语言(文)学习仍应以中文为要务,行有余力,也要学习对岸的汉语普通话的习惯用语、语法、字体等。有了中文的共同基础,在两套语文中自由转换应该不是问题。
我之前所谓的与国际挂钩的英文工具,其实指的是阅读方面。我的朋友里,多得是可以阅读非常深奥的英文资料,但是苦于无法便结地耳听英文、口说英文、或者还无法阅读通常的言情小说、娱乐新闻呢。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的国际观。那些生活在台湾的ABC(美国出生华人)子弟,他们可以说、读、写地道的英语(文),但我可以保证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具国际观的,反而脑袋里充满了(美国)偏见。
我的意思是想说:在非该外国语学习环境下,学习外国语文,阅读(包括其文法)应列为最高原则。在这种环境下,习得的外“语”无法使用在日常生活里,总是会丢掉的。而英文的报章、杂志在台湾则多得是。除非像书凌、书达的一些在美国出生的表妹们,在读完小学后才搬到台湾接受当地的教育,他们读、写、听、说英文才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台湾的高中毕业后,还能被招进美国的著名大学呢。
你小阿Z说得对,别花冤枉钱送东东、旗旗去“美语“学讲英语。它们只是一些肤浅的生活用语,回家又不用,不久就会忘记了。除非书凌另外的表表妹们(second cousins),她们出生在美国,但幼儿时期就回台湾生活,靠着跟妈妈(曾是旅美台侨)在家里口说英语才勉强保留住了一些日常生活英语,虽然带有妈妈的口音。
结论,让他们先学好英“文”为第一要务。
大大阿Q
大哥把重點都整理出來了,我非常同意,以文為要,這是台灣父母讓小孩學習英語或美語的參考。
除非花大錢從幼兒年紀就丟入"no chinese"的學習環境,而且要每天不間斷有使用的機會,長大還要繼續有興趣一直一直接觸與使用,所以花非常非常多的錢還是能比一般小孩學得好。主要還是要靠興趣自學啦!而且花少少錢。
千萬別因此進英文系,除非篤定要以此為業,而且還要能學得夠好,有很多其他學英語的機會,沒必要進該種系所學"文學",不過,聽說現在好像多改成"應用外語",甚至有"應用華語"系(虹廷工作的系辦)。還是主學其他技能為要,英語文與電腦為輔吧!
大阿Q & 小阿姨:
sorry sorry!這幾天未上來,不知兩位已給了許多建議。
我曾經在圖書館看到約7.8歲的小孩,拿著英文繪本,流利的唸著英文,不過他的媽咪本身也嫻熟英文,對談自如。這點,我真得沒辦法。
不過,有了兩位的建議,我會花點時間,帶兩個兒子逛逛書店,先找尋他倆感興趣的外文書籍,希望可以引起閱讀的興趣--跟中文書一樣,先謝謝大阿Q跟小阿姨的指導。
淑貞:
此一議題本來想就此作罷,然似乎有誤導之疑,想想還是再給你回覆。
要讓東東與碌碌突然接觸外文童書是行不通的,總要先有基礎的,而父母無法教導的情況下,若無法等至國中(或者現在小學就有英語課了?),只好花小錢至美語班從頭學個基,閱讀需要先有點程度的,何況沒有大人的帶領。
先有基礎,再視其興趣給予外語童書(已有概念或興趣的故事),或者空中美語教學(有分程度的),反正不用冒然花大錢買整套的。不要心急!除了努力,還是要有點語言天份的,引導出興趣(這方面我相信你很行的。),也要有點強迫的(這項對子釗而言,我就很失敗!)。
不是不能找美語班,只是不要花大錢(除非經濟許可)。學語言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急不得!也千萬不要與他人比較,兒孫自有兒孫福,引導即可,成不成在他自己。
對子釗,我們的放任教育有其後悔的一面(他始終未全力以赴),卻也造就至今快樂有餘的他,雖然有樂觀,卻不積極!但願面對社會競爭壓力時,他會有所覺悟,因此就無法如此快樂了。
淑貞!至少你的兒子目前是快樂的!這是你的成就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