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讀來... 一番滋味在心頭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 才能在愛裡相遇 做為親子 或為手足 成為伴侶 識為知己
愛的資源 1999.09.14
台北榮總的午夜除了值班護士偶而的推車聲和腳步聲外,四壁一片寂靜。躺在病床上我所守護的,是昨天早上才動過切肝手術的婆婆。雖然止痛針正幫助她進入一段沉睡中,但擔憂的心情仍迫使自己在疲倦中保持著極度的清醒。夜深人靜的清醒最是讓人思家,此刻想念孩子的情緒正緊緊圍困著我。
算算得知婆婆生病,我們匆匆趕回台灣已經整整過了兩個星期,這兩個星期靠著電話和孩子們互通訊息,知道她們都很乖也都很用功,雖然安慰仍然記掛。每晚不能擁抱親吻她們,讓我深感失落;但我不能忘記此刻誰最需要照顧,我更感謝娘家的父母在一得知消息之後,馬上飛往曼谷支援,好讓我們能全心全意的照料病中的婆婆。
這段時間我為兩個孩子的表現感到驕傲。特別是Abby,不但要面對七年級沉重的功課負擔,還要擔負起「小媽媽」的職責。她幫妹妹檢查每一份功課的文法,代替我寫聯絡日誌,每個周末還把功課的主題和學校的訊息信傳真到台灣讓我過目。十月份她將啟程到美國參加太空營,這段時間有好多行前的家長會議,我擔心不能出席,但 Abby安慰我:「媽媽,別擔心,我代替爸爸和您去,我會把事情聽清楚,把表格拿齊,如果還漏掉東西,我會去咨詢室問。」掛完電話,我知道我的小女孩真的長大了!她已經懂得家族中的一員所該盡的心力。當她跟我談起奶奶的手術時,隱約透露著13歲孩子心裡所隱藏的擔憂,而她和妹妹也都極盡努力地在課業上求得良好的表現以安慰我們兩地牽掛的心;一向黏膩的Pony也不再在電話裡問我何時回家了,只在每一通電話裡說:「媽咪,我們非常非常的好!」她把「非常」說得十分肯定,我就反覆咀嚼著這些話來渡過許多思念她們的時刻。
離家這五年來,我開始思考起「愛的資源」這樣的課題。先是看著年邁的父母照顧年近百歲的祖母,心中常覺不忍;想我們兄弟姐妹雖都年在壯盛,但分居國外,而且每家的重心都在事業與孩子身上,能為父母分擔的實在非常有限。父母撫育我們長大,盡完責任之後並沒有輕鬆下來,牽腸掛肚著孫輩們的教養問題,飛來飛去支援著每一個需要人力幫助的兒女家庭。我時時能感受到這種愛的連結所延伸的力量,並從自己所受的恩澤裡試圖為長輩們略盡心力。
今天清晨,婆婆在恍惚中突然握一握我牽著她的手,用台灣話對我說:「Bubu,妳為什麼那麼棒,妳怎麼知道要這樣照顧我?我很謝謝妳」我一陣鼻酸,心中非常難過,我只能對她說:「媽,不要說謝謝,振銘小時候您也是這樣照顧他的!」不知道她有沒有把話聽完,只見衰弱的婆婆又沉沉睡去。握著她小小的手,我在病床邊反覆地想著婆婆的問話──「怎麼知道要這樣照顧我」,我覺得自己得到了根本就不該得的稱讚和感謝。從來我都確定自己該如何照顧孩子,因此我也一定知道該如何照顧長輩;孩子生病時我們溫柔備至,父母病了,我們又何以不該更有耐心?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本份,但得到的是誠懇的感謝,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慚愧。
當我們不停地思考著物質資源如何使用和節約時,是不是也該同時思考「愛的資源」該如何分配善用;我希望自己對孩子們無盡的愛心和耐心也同樣能讓長輩們支取,我更希望能帶領孩子去認識自己在家族中不是只有權利的享用,還有更多義務該善盡,這些義務要用真誠的行動一點一滴去完成,好讓愛的資源不斷回收,永遠豐厚。
還有另一段不錯的文字
我父母在世的時候,彼此真心相愛,因此我知道愛情是什麼。
我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養育成人,因此我知道滿足是什麼。
我向上天祈禱並得到回應,因此我知道信仰是什麼。
我有個溫柔體貼的人一直在我身邊,因此我知道快樂是什麼。
由於我了解這一切,所以我知道真正的財富是什麼。
8 comments:
這篇文章讀後真的心有戚戚焉,點滴在心頭。為了避免牽動大家敏感的生老病死情緒,本來都盡量不觸及相關話題,尤其不想因此反而給了親人無形壓力,今天就...
前陣子為了父母的健康,無奈中力圖衝出一條明路,心中蹲俯吶喊怎麼辦當中,也仍得探出頭,站起來,忙忙亂亂的,想試圖抓到任何可支撐的浮木,甚至想讓自己就這樣滅頂算了的選擇都不行,沒有選擇!!如此描述,我不知道有誰能了解這種心境,就是不能放棄!卻也明知有一天,最終,我無能為力的一天會到來!
如作者所言,媽媽的感謝也是讓我汗顏,子女之於父母,不是義務如父母對子女嗎?為何後者為當然,前者卻非?如果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不到嗎?感覺"愛"父母嗎?(好像不曾探索是嗎?),或許只是逃避的心態,不是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啊!有多少時候,"我"是擺在前面的?值得思考呢!
我父母如此年邁,病床上仍掛心子女病痛,也是一種幫不了忙的無奈啊!
順便告訴大家,媽媽術後恢復好,走起路還很緩慢小心,多虧志華除了家務,幫阿婆擦澡、清洗與消毒傷口。謝謝她!
志華10/29將北上檢查就醫,當然是瞞著阿公阿婆,希望是好處理的東西,每人都需要關愛,尤其從小不得寵的志華,期盼大家以寬容的愛心替她祈福,原諒她不平衡心態下的表現吧!多體諒她!多讚賞她的付出!
她從不上網的,故無忌以上內容。
在我的印象中,對父母親的噓寒問暖總是很少的,尤其是年少時。因為,沒這種"習慣",更羞於啟齒。
但是,自從結婚後,由於外子的應對進退相當得宜,我也從中稍稍學習到一點皮毛。
感謝冠志!!
親人之間的互動情感,也有待我輩互相用心經營才是!!
我也受小阿蟲影響甚大,學著勇於表露情感,不論言語或肢體。他真心、誠心、熱心、責任心、"kimogi"心、玩鬧心,有時未經思考,若有人被鬧得有點不快,請多包涵!不過,他也是個可愛的"長輩"是吧?哈!
"無不是的父母"是我從其最大的學習,父母的是非對錯無損他對他們的愛,很自然的包容!
先笑臉對人,人亦如是待我,這是二哥健男的體悟,對我也是影響之一。
還有,大哥康男多多多年前曾提及在龍潭擁抱我們的阿婆,這種愛的肢體表示讓阿婆先驚訝,後欣然接受,這也是一個影響的記憶呢!不知大哥記得否?
媽媽這次進手術室前,好想抱抱她,在猶疑中,媽媽被推進第二道門內,趕快對媽媽喊說我們都在手術室外等候,加油!好讓她安心,因為我忘不了數年前白內障手術,透過玻璃,媽媽有點無助的回頭看我們,何況這次是脊椎手術。感謝上天!謝謝大家!度過這一關了!
抱抱...跟爸媽好像沒有吔?
小碌自從上小一後,每天送他上下學,他喜歡從後面緊緊抱住我,再一起跟他大聲喊"Let's go 上學去"。 可是到教室後就只會再見而己。
跟他抱怨沒有抱抱,他說"唉唷!同學會看,會笑我小babyㄋ!"又討著說"在家裡要抱抱親親喔!"。原來,我跟小碌的抱抱親親成了"不能說的秘密"喔!
抱抱、親親在我家是自然的動作(當然又是小阿蟲的潛移默化),子釗這麼大了,仍然如此,甚至在台鐵/高鐵站,入月台前也會大庭廣眾下抱一下,貼一下臉,目送他,直到看不見為止,而他也頻頻回頭跟我們揮手,有時被柱子等障礙物阻隔視線好幾回,有點好笑。
小四老師曾在聯絡簿提及他是個心中充滿愛的小孩,重點是他有感受到,希望他也能同樣釋放愛給週遭的人,以後自己建立一個愛的家。
祖母(阿婆)往生近一年後,我自屘叔一次電話聯絡中,他不小心、無意透露才知曉的.我馬上請小慧代理店務,跑到後面棧間慟哭一場。
我哭有兩個原因:
一、我自詡跟阿婆很親近,竟然在這將近一年裏,沒有任何天人一方的心電感應;
二、終於明白一件事:在我全家來美前,跟她辭行時,她為甚麼要痛哭出聲了。因為,不久人世的老人很敏感,我此行跟她是形同訣別呀。只是我當時魯鈍,沒當一回事呀。所以萬分懊悔。
很多人認識瓊英姑吧?她跟我年紀相差不大,頂多12歲。可是,她是除了我們老媽,小時後照顧我最多的人。當年我可是她的跟屁蟲,高雄、楊梅兩地溫馨事一籮筐。我常常央求她唱歌給我聽,尤其是月光下紖草時,高歌一曲,說有多棒就有多棒。(紖草:古早时乡间婦女取乾稻草紮成草捲備作柴薪之用).
童年時她要我管她叫"屘叔姆"。就這樣,我年齡的相差不大的叔伯兄弟姐妹就跟著叫了十幾年。可是她適婚年紀時,愛情、際遇坎坷。婚後,她還來我們家走動勤快。她將阿婆視同生母般孝敬。(這也是祖母睿智之處.)
我唸大一時,在龍潭偶遇她.當時大伯(肇興公)對她十分冷淡,(大概是出自她外嫁的不諒解吧).晚輩的我們很尴尬、不曉得如何稱呼她。因為再呼她"屘叔姆"總不對嘛。於是,我鼓起勇氣叫她一聲"瓊英姑"。我立時看到她臉上燦爛的感動和激動;而且一眾叔伯兄弟姊妹如釋重擔一般,從此改口稱她"瓊英姑"了。那天,她還應我請求當場高歌一曲呢.
康男
我想我們兄妹跟阿婆都相當親近,我大學寒暑假都是跟阿婆同床共眠呢,因為阿婆中風後在我們家時,是住我房間的,看著自己父母侍親無微不至,家族大小事,甚至新聞事件,爸爸皆詳報不漏。阿婆臥床約十年,威嚴仍在呢!尤其她的雋言名語總讓我們至今引用。
近數年來,聽媽媽訴說很多陳年往事,有些令人心疼,有些則也讓人佩服。尤其上一輩、上上輩、來台祖等等歷史,總是搞清楚了又忘,在媽媽重重複複中,也記住一些了。瓊英姑那段故事則令年輕時的我們遐思,以為瓊瑤小說再現。小時候覺得她漂亮,較會親近我們這些小蘿蔔頭。
除了除夕領壓歲錢,小時候最高興的就是有北部親戚南下作客,尤其阿婆做大壽時,因為除了熱鬧、三餐豐盛(忘不了早餐難得的虱目魚粥),媽媽沒空,也不好意思罵人。哈哈!小時候正餐配罵、不定時點心給"竹筍"吃,我的平衡功夫與短腿跳高可是跑田埂、跳矮籬給媽媽追打練出來的。媽媽說,二哥健男和我是兄妹當中最"糟塌"人的,回想起來很好笑。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