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此抱歉!貼上感傷的文章。昨晚家族聚餐,相信有多人發現我們的父母or阿公、阿婆皆有點跛足,向來健朗的他們,從去年開始逐漸顯現身體的退化疾病,心急、心疼之下,也只能積極就醫,查明病症及減緩症狀,願大家替他們祈福!
親情的文章總讓我讀之不能自己,以下這篇更令我戚戚焉,因為才在上週一(7/23)晚餐前,天熱!媽媽想沖個澡,要我們先用餐,端起飯碗,才想起媽媽左肩肘腱退化,去年因摔傷不能正常抬高或觸背至今,於是放下碗筷,至浴室問媽媽是否需幫忙擦背,保守的我們可想而知答案是什麼。
阿君曾感慨,醫院裡總是見到多人簇擁一位小孩子就醫,老人(年紀明顯很大的)卻往往獨自一人(當然有可能如我老爸,總是拒絕子女陪同),動作遲緩、常識不足,加上表達不清,有時還得遭受醫護人員的蹧蹋,每思及此,就恨的牙癢癢,擔心自己老爸有否受此待遇。其實將心比心,他們的父母或自己也總有年老之時吧?另,我們期待子女如何對待將來年老的我們,父母可能也如是期待我們,生老病死誰能免?有時,父母(或任何人)需要的只是感受到關愛而已。如作者所言,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達如此令人難以明瞭?或許很多人平常也有如上感受,只是不曾也不好意思保達出來罷了!希望愛的傳承,能夠一代又一代,就從我們開始吧!
祝福大家心中有愛,把愛傳達出去。
看到這篇文章,真令我感動流淚…,想起在台中榮總醫院,為我媽媽洗澡…,這是我第一次為我媽媽洗澡…,也是生命最後一次為媽媽洗澡…,雖然媽媽和我都很害羞…(因我們都非常保守…),我是一面擦洗、一面流眼淚…,不知媽媽還能活多久,雖然每天常常為90歲阿嬤洗澡,但都不曾有那麼深的感受…。 母女情深…,雖然長到20多歲年紀,依然常常擁抱媽媽…、 親親媽媽的臉頰…,但那是非常自然的流露…。
有母親在世,真是人生莫大的福報…。好好珍惜相聚因緣…
愛是動詞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 許修齊教授
『僕人』這本書中的內容,有一個標題是『愛是動詞』。愛是動詞?書本裡面說:愛是動詞,不是形容詞,也不是名詞。愛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做出來。說真的,我不懂。九十四年的寒假,我參加福智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全國教師成長營的時候,看見許多大專寶寶,為我們加添菜飯的時候,心中曾經浮現過一絲『愛是動詞』的想法。這些大專寶寶如此細心體貼的為我們服務的時候,他們的心裡充滿什麼?如果要選擇一個字眼來形容,我竟然只能找到『愛』這個字 ----那是我第一次模模糊糊地瞭解到『愛是動詞』的意義。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善於表達真情的人。在七天六夜的教師成長營中,活動課程的點點滴滴一直打動著我;當我心中的真情被敲動以後,我開始思考,我可以用什麼樣的行動,表達我心中的愛?
晚歸的時候,帶碗廣東粥給等門的父母----那是我的道歉。
夜深的時候,在孩子的親師聯絡簿上,多寫幾句話給老師----那是我的期許。
更早五分鐘起床,去陽台澆花,那樣能讓妻子不要太擔心她的花。
我也只能做到這樣而已。更多的言語我說不出來,更多的事,我也做不出來,我自己的工作已經夠累了。
母親節將屆時,我要求班上學生回家為媽媽做點事,感恩媽媽的辛苦。學生哇哇叫:『要做什麼啦?』;『我媽說不用啦!我媽叫我好好讀書就好了!』;『我媽叫我少惹她生氣就算孝順了!』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那你呢?你要為你媽媽做點什麼事?』我一聽,傻眼了。是啊,我呢?我能為媽媽做什麼?吃一頓飯?送一個紅包?送一束花?我把媽媽照顧得很好,媽媽應該沒什麼需要的吧?好吧!為了要逼學生在母親節的時候感念母恩,我決定自己親自『下海』示範:我要在母親節的時候,為媽媽洗腳。
消息一出,學生開始騷動,學生跟我說:『老師,你敢我就敢!』我心裡還想:有什麼不敢的?然而,母親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的心卻一天比一天更膽怯。看著媽媽斑白的頭髮、駝駝的背影,想起小時候在她的身邊『魯來魯去』的情形;而今我已經四十歲了,實在很難啟齒跟她說:『母親節借你的腳來洗一洗好不好?』
母親節當天,我真的很想打退堂鼓。我無法想像我這樣的男人,要彎下身子做這麼柔情感性的事情。但是不少學生傳簡訊來給我加油打氣,妻子也跟我說:『為什麼不敢把正確的事情做出來?』當天吃完飯後,我跟母親說:『為了慶祝母親節,今天我要幫你洗腳。』母親一聽,開始彆扭尷尬,頻頻追問:『為什麼要這樣啦?為什麼要這樣啦?』我說:『學校要交報告啦!別問這麼多了啦!』母親一向全心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與一切,聽到是學校要交的報告,不敢多說,就乖乖坐下來把腳伸出來,但她轉過頭去問我的妻子:『學校為什麼要交這麼奇怪的報告?』
撫摸著她蒼老的小腳,肥皂打上去,我的眼淚就開始掉下來。想起小時候媽媽幫我洗頭,肥皂進了眼睛,我哭得很大聲;想起我大學時出車禍,大腿骨折,媽媽在醫院裡替我擦澡,翻身時弄痛了我,媽媽驚惶的眼神。我的三個孩子在身旁看我,品頭論足我的手勢不溫柔,還很『雞婆』的要幫我給阿嬤洗腳,妻子規範孩子們在一公尺外觀賞;我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眼淚一直掉下來。
洗完兩隻腳,擦乾後抹上乳液,所有的標準程序都已完成,而我卻不敢站起來。妻子把媽媽帶離開沙發,孩子一擁而上,吱吱喳喳,趁著混亂,我趕快起身把水拿去浴室倒掉。我看見鏡中的自己,自長大以後,我從不曾這樣哭過,今天卻是為了什麼呢?
第二天,我把為媽媽洗腳的照片上傳到網路,學生紛沓而至傳來訊息:『老師,算你厲害!』;『好吧!既然你都洗了,那我也來洗吧!』陸陸續續地,家族網站中,越來越多學生們為媽媽洗腳的照片傳上來,大家互相嘻笑分享心情地,有學生說:『我媽感動到不行!我媽說:大仁科大有本事叫我幫媽媽洗腳,這份學費繳得很划算。』也有學生說:『我爸哭的很慘,因為我阿嬤已經過世了。』也有學生說:『老師,你好勇敢喔!』我笑了笑。一個年輕的母親幫他的孩子洗腳,我們會不會讚賞她很『勇敢』?一個四十歲的男人幫媽媽洗腳,卻能夠得到『勇敢』的讚美?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情感傳達的路徑上,我們的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我弄不懂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達如此令人難以明瞭?但我開始明白,『愛』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做出來,如今我開始著手,希望愛的傳承,能夠一代又一代。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7 comments:
"生老病死"恆為人之劫數,但願我們有大智慧來面對。懂的越多,有時不見得越能坦然以對。當然,"懂"和"悟"、"看透"境界還是不同. 我承認,我還是看不透、看不開。唉,有待精進.
說起給媽媽/爸爸洗腳,我倒感激書達曾經有兩次替我搽背。事緣有兩次我"五十肩"疼得受無法在浴室裏Reach去搽洗後背。書達它老弟應我之央"慨然赴義",我也只好"犧牲色想"領略他的孝心.
祝福兩位老人家康健.各位兄弟姊妹健康.
康男
看完這篇文章,很令我感動!我也從不曾洗過我爸媽的腳,更遑論是洗澡擦背...
有印象跟我老爸親近的互動是,老爸幫我剪指甲及牽手。剪指甲這事,持續到我國中時期(高中好像就非常少了),而我老弟看見時總是取笑我:都這麼大了,還跟爸爸"腮ㄋㄞ" !現在回想,才驚覺到這可是家中四位子女我獨有的特權!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這般親密的互動卻漸漸消失了。
至於跟老爸牽手這事就持續較久,直到結婚生子還是會有機會跟他牽牽手。通常都是我們並肩走路時,我就會主動去牽他的手。只是後來跟老爸的互動似乎越來越少,牽手的機會也相形減少很多。但非常慶幸的是,我在他離開我們前一天,他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再次牽著他的手。當時的我,完全沒有將"死亡"二字跟我老爸聯想在一起,就是很自然地去牽他的手......沒想到這竟是我們父女最後一次牽手。
我跟媽咪互動就多了,雖然洗腳擦背還沒做過,但是,吹髮ˋ梳頭ˋ換換藥之類,算常有的事。牽手呢? 比起老爸,我跟媽咪牽手的機會可多了...他們兩位的手,不是細皮嫩肉的,而是有長繭的勞動之手,更是拉拔我們長大的慈愛雙手!!
今天是老爸往生周年之日,回去家裡祭拜時,恰巧又看到多年前全家福的合照。兩張是1986年春節與我的內公大合照,照片中的我就站在老爸身旁,仔細一瞧(相片小小一張,比3*5更小),我們是牽著手的。另一張則是2000春節,全家12人大合照(得碌未出世),這張我就牽著他二位的手站在正中間。
拉拉雜雜說一堆,就只是要跟大家講:愛是動詞;愛更要及時。如果,牽手對你來說"稀鬆平常";那麼,就來個愛的抱抱吧!
說起洗腳,現代人好像不太重視。腳打溼、上肥皂、抹成泡沫、沖掉泡沫,That's all,就那麽簡單。
這可讓我回想起我的爺爺--立枝公。當年我大概讀2、3年級(哇,可是53年前哪)吧。我看他老先生(靠近60嵗)洗腳可真是講究功夫的。一口木質洗腳盆,裏頭放上2/3的溫(熱?)水。不記得有否上肥皂。重點是:他搓之再搓、按之再按、摩之再摩,然後腳底在水盆的邊緣來回刮搓,拆穿上木屐。
不曉得文香是否還曾記得上述有關祖父洗腳的情景?這應該是她和我的共同記憶吧。
前一陣子,報上新聞照片也好像有教師在卒業典禮上或之後,替畢業生徒洗腳耶。哼,很是另類!
康男
愷楨又來提醒我要看部落格,果然看到張家感性的一面,也看到康男在"書恨少"裡的造詣。
看到康男提起阿公的洗脚光景,我忍不住要添加些說明,因為這樣的光景,所知的人漸漸少了。阿公洗完脚的水並不倒掉,我儘可能接着洗,否則要等到第三輪才能上陣。在以前(50幾年前)洗脚是冬天每天晚飯前的例行公事。
那天,扶嫁婆進餐廳時,二阿Z和三阿Z皆忍不住一直探詢嫁婆的意思,想買三腳式輔助扶手給嫁婆用,嫁婆一直拒絕,許是怕添阿Z們的麻煩,許是自認不到那種地步吧!
父母都習慣付出。前二年我自己娘家媽媽,因病截肢。剛開始都由爸爸幫她擦澡,有天我很自然的接手,媽媽剛開始很緊張不習慣,東掩西掩。我幫她擦完澡後還幫她上了體香粉,她很高興,才說真舒服,又嫌爸大男人粗手粗腳。
其實,小時候跟父母的肢體上互動很少,爸媽忙著賺錢過日子養小孩。對小孩的愛都放在心上,表現在棍子上。現偶而看看爸媽,才覺得小時候(現在也是)的靠山添了白髮,背也駝了。我媽現常對東東說:你越來越壯,阿媽越來越老了。傻東東只會回應說:那有。
有時,當父母的有病痛時,也要學著讓孩子有表現體貼及分擔的機會。前些日子,我疑有四十肩(我芳齡四十)的毛病,穿脫衣服時拉拉鍊的工作便由二個兒子搶著代勞。阿碌還會諂媚的說媽咪好香,晚上睡覺前還可享受按摩的服務。
上回大阿Q返台出遊時,大姐文香就已在途中買該種扶手給阿婆,只是無止滑作用。近日會去醫療器材店先買ㄧ個止滑又可升降高度的,好用再買ㄧ個給阿公。他們自認只是間歇性跛足,不太想用這種東西吧。
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說服阿公阿婆搬離五樓高的住家?我已提了多次,都被拒。說多了,還怕惹惱爸媽呢!
新一代多能用"愛的教育"了,兩代之間也漸勇於表達心中所感,可喜啊!
i think i've arrived to the age to be able to truly appreciate the precious time with parents. it's especially so since i live so far away from them.
i have a quick question. so it seems that both uncle ken and my dad lived together when they were kids with their grandpa. when was that? and where? i've never met my great grandpa. i'd love to know more about him.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