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书凌的北京游记太过长了,我都还没仔细看完呢。
换个口味,看看下载的一首歌“早春赋”。有个中国籍的山东大妞要我把一首中国歌翻译成英文,好让她的洋人笔友欣赏欣赏。译成后,请书凌润饰了一下,成文如下:
早春賦
暖暖的春光昨夜囘,梁上的舊燕今朝歸,
Thawing spring just returned with migrating feathers.
輕輕的和風對面吹,我們向高山去尋翠。
Soothing breeze prompts us after green in the heights.
聼那流水、看那霞蔚。
All ears for the stream, all eyes for morning glows.
都讓我們陶醉,都讓我們徘徊。
Overwhelming scene keeps us to stay on and on.
暖暖的春光昨夜囘,梁上的舊燕今朝歸,
Thawing spring just returned with migrating feathers.
輕輕的和風對面吹,我們向高山去尋翠。
Soothing breeze prompts us after green in the heights.
聼那流水,看那霞蔚。
All ears for the stream, all eye for morning glows.
都讓我們陶醉,都讓我們徘徊。
Overwhelming scene keeps us to stay on and on.
都讓我們徘徊、徘徊。
All this keeps us from departing.
翠谷裏白雲自在飄,山顛上蒼松睡醒了。
Clouds veiling green valley with pines yawning on top.
青青的草兒隨風搖,處處的芬菲對人笑。
The grass swaying in breeze, savory green cracking your mouth.
聼那鳥鳴、看那蝶舞,
All ears for chirping birds, all eyes for dancing butterflies,
一幅美麗的早春圖,一幅美麗的早春圖。
This pictures a beautiful early spring, a beautiful early spring.
哈,搞错了啦。这首“早春赋”不是那个山东大妞要的。反而是此间一位蔡老师(台湾小学教师退休的,诗、书、琴、画、曲、词样样通的才子)的歌词。
她要的是“萍聚”.下回有机会再连载了。
康男
Thursday, June 21,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5 comments:
我不懂音樂,總覺得沒有曲子配著的歌詞怪怪的,因為要搭曲,有時就有重複句,所以單獨唸起來就怪嗎?誰幫我說明一下?謝謝!英文歌曲也會有這種現象嗎?書凌?
很奇怪!乍看大哥的英譯,居然有個衝動 - 馬上再回譯成中文。怎麼會這樣?自己也莫名奇妙呢!怪啊!不知是否過去的職業病使然。
不過說真格的,從大哥、Jannet與書凌的英文posts中有學到東西喔!
除蔡老師外,此間另外還有一位屬老留學生的工程師也是才子型的人物。他中、英文俱佳。他的中文詩詞真是又長、又重復的有點兒累贅。有時竟有不忍卒讀之慨也。尤其他們擅長寫歌詞,他們有好幾篇作品,由名合唱指揮鄭煥碧老師譜成合唱曲呢。是的,歌詞爲了在歌唱時(尤其是合唱)製造蕩氣洄腸的效果,常不得不然地重復部分歌詞(或長或短)。這點,可參考蔡季男的“玉山頌”合唱曲。
早年,臺灣的洋機構在招考翻譯人才時,有時會故意找翻譯名家將考題(嘗為名著、演講、報章要文)精譯成中文,然後要求應試者譯囘英文。這實在是高招。
但是,這也得看翻譯採的是“信、雅、達”三字訣,還是“信、雅”而並不很“達“。前者造成類似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翻譯味道較濃,也可以“一個蘿蔔一個坑”地繙回去。如果踫到譯者僅僅採用“信、雅”方法的,那就很難繙回去原文了。
當年翻譯“國富論”"The Commonwealth"時,嚴復不諳洋文。他請諳洋文者,逐句為講解原文,融會貫通之後,才逐句“撰成”漢文。所以他的翻譯手段純為“信、雅”而已也。
我曾有兩次的英譯短文唬哢過華、洋人同事,還將之視爲原創英文呢。一次是我還在臺北任職時,時當大英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島開戰。紐約時報的一篇笑駡短文的中譯稿刊在臺灣的報紙上。我一時見獵心喜,將之譯成英文,唬倒了在我們公司實習的哈佛生。再來就是那篇“脫還是不脫?“(Strip or Undress"。至少有一位“讀者”還信以爲然地認爲,那篇東西應該是“英繙中”纔是正點呢。
在此打住。
說到翻譯,我過去的工作倒是不少經驗,然非正式譯文,亦非"公諸於世"的作品,更無瑕琢磨,不過除了相關專業知識與背景資料外,融會貫通是我掌握的原則,尤其是老闆隨性"扯"的dictation,絕不一個蘿蔔一個坑,但也絕對把老闆的意思表達出來給老外。
在PC還未盛行的年代,英文操作手冊的中文翻譯還手寫呢,後來則由淑貞幫我key入電腦了,順便謝謝喔!。
回憶起前十來年的上班日子真是無法相信的恐怖忙碌,不過蠻有成就感,相對於如今的無壓上班,則要感謝公司的其他股東同事呢!雖然公司轉型,不用英文多年,有點悵然。
說起英文翻譯,小阿Z真是十分厲害。十幾年前我還是她小助理時,當時老闆十分急性子,交待事情又常語焉不詳。小阿Z仍可快手處理。我只能快快處理key入電腦,有時會出槌,...小阿Z的字有點給它很草,總要再請她校稿,才可過關。
上部落格的好處,除了可廣知、廣納家人們的見解及動態。對我來講,就是英文的提升(我的程度大概目前跟東東齊步--小三)。不過,Bruce的北京遊記對我來說,真的看得十分辛苦。唉!我真的要加油囉!
对不起,我提到“国富论”时,用了英文“The Commonwealth"。后来,我想了一下,所谓的"论"者,在此似宜用“On Commonwealth"才对吧。不放心之下,查了资料,才知道更离谱呢。原来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当年用的是“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The Wealth of Nations"。严复将之译成汉文后,则名之为“原富”。后来的若干译本才又命名为“国富论”。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