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蕹菜
蕹菜(學名:Ipomoea aquatica,由其學名得知:它是蕃薯屬的水生植物),在中國南方是極其平凡的蔬菜,別名不少,比如空心菜(福建、廣西、貴州、四川)、蓊菜(福建)、 籐籐菜(江蘇、四川)、以及竹葉菜、通心菜、通菜蓊、無心菜等等。廣東人叫它通菜(tongcoi)、客家人叫甕菜(wengcoi)、閩南人則叫它”蕹菜”(yongcai)。
空心菜的做法有多種;廣東人的日常做法是拿腐乳來炒 (我炒過,但有人不喜歡腐乳的味道而作罷);閩南人用蒜蓉清炒;客家人則炒之以豆豉加小魚乾,都美味無窮。更絕的是湖南人,他們用豆豉、辣椒炒空心菜梗,可以說,”一管”空心菜梗盡顯湘菜風采。這種豆豉辣炒空心菜,我管它叫”兵仔菜”,因為孩童時,老家附近兵營裏部隊的家常便菜也。此間書淩、書達等通通都喜歡吃空心菜,甚至連郭潔雪(Jessica)都會吃它一吃。
古人多喜蕹菜,且有以之入詩者,如明劉崧有詩云:”蕹菜抽青玉,蔥根結水晶。此物江南有,沙場種不成。”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云:”蕹菜春生滿池碧。”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蕹菜”中有一個說法:”時珍曰:蕹與壅同,此菜唯以壅成,故謂之壅(蕹)。”則”蕹”字乃來自與此菜的種植方法,也就是”壅以糞土,即節節生芽。”這是一種說法,刺激是現代的培土法也。
在古代文獻中,”蕹菜”也常作”甕菜”,兩種說法一直並存。清代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卷七”草”部”參差荇菜”引用”張華曰”:”甕菜,蔓生,花白,中空而脆。自番舶以甕盛來,故名。能解野葛毒。”這裡的”甕菜”,從 “蔓生,花白,中空而脆”來看,指的顯然就是”蕹菜 “,特別是”中空而脆”這個特徵,更是”蕹菜”之所又叫”空心菜”的原因。
到了明朝晚期,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和傳說,寫成了《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又把有關”蕹菜”的傳說引入了該小說,並對其來歷和得名原由作了一番改換。小說第九十九回就寫到,在木骨都束國、竹步國等聯合進貢都知其名,”只一菜剖甕而出,內虛,外青蔥,味爽,失其名,元帥命名”甕菜”,至今不絕。”這個”甕菜”,無疑也正是指的”蕹菜”。
蕹菜似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蕹菜性寒味甘,有消暑去熱、涼血止血、利尿解毒,和促進食慾的功效。據《本草綱目》載:蕹菜氣味甘平,無毒解胡蔓草毒,煮食之搗汁和酒服,治難產。蕹菜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維他命A、維他命C含量均比番茄高。蕹菜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有促進腸道蠕動、預防結腸癌的功效。
6/25/2009